手機的通訊離不開電磁波進行傳播,電磁波的傳播必然伴隨著輻射的存在。提起輻射二字,難免讓人產生出危險的聯(lián)想,認為所有的輻射都是有害的,只要接觸就會對我們造成損傷。而我們也時不時的能夠看到抵制基站的奇葩新聞出現(xiàn)。
對于電磁波輻射,我們不能去妖魔化它的存在。輻射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,通訊中采用的電磁波輻射實際上的量級非常之低,比起可見光還少小很多,甚至我們每天曬太陽所接受到的輻射,都要遠超使用手機所造成的輻射量。另外,目前沒有任何科學實驗或研究或事實數(shù)據能夠明確證明射頻電磁波會對生物體造成不良影響。
從科學的角度看,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手機的輻射問題。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手機就可以在射頻上無所顧忌。畢竟在行業(yè)中還存在著SAR比吸收率這個標準。簡單介紹一下SAR標準,它的數(shù)值表示任意連續(xù)6分鐘的平均時間內,每公斤人體組織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,數(shù)值越小就意味著輻射量越小。
SAR值標準在歐洲和美國已經有明確的數(shù)值標準,其中歐洲地區(qū)偏高為2.0W/kg,美國標準嚴格為1.6W/kg,并且美國CTIA等行業(yè)組織還建議在終端外包裝上標出SAR值。
來看看在今年年初時媒體曾經曝光過的幾款SAR最高的手機,其中不乏iPhone 7、華為P9等高端手機,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幾款目前最新的手機在輻射方面的具體數(shù)值,iPhone X為1.17W/kg,華為Mate 10 Pro則是0.88W/kg,,雖然這些手機的價錢都很貴,但是對于輻射方面更多的還要看手機的內部設計,基帶芯片與天線設計等方面的實力。
在這里面,我們沒有看到一些老牌的手機廠商如摩托羅拉的名字,摩托羅拉作為手機的發(fā)明者,有著45年的技術積累,對于手機的打造可謂輕車熟路,對于低輻射的打造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經驗,其并未出現(xiàn)在這個“榜單”之中并不意外。
前段時間我們拆解了摩托羅拉剛剛推出的moto z 2018,這款手機作為摩托羅拉的最新旗艦機,在天線設計上采用了觸點設計,它能夠十分合理的運用手機的內部空間,不過工藝難度要更大。它將機身背部與內部天線進行了融合設計,借助機身打通了上下兩部分天線,形成了獨到的雙天線設計。
通過真機拆解后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moto z 2018的WiFi、藍牙天線、4G乃至NFC等均通過這種融合的天線設計集成在一起,實現(xiàn)了所有信號的統(tǒng)一,這也完全得益于動態(tài)智能調諧技術和天線融合技術。摩托羅拉的在通信技術方面的實力再次被完美體現(xiàn)。
moto z 2018的優(yōu)秀內部天線設計,讓其信號可以一直保證在較高的水準之下,不需要加大傳輸功率去獲得更強的信號,自然對于輻射的輸出也就更小,其SAR值僅有0.314W/kg,毫無疑問是手機輻射最小的機型之一,顯然在輻射方面,moto z 2018要比iPhone X 和華為Mate 10 Pro領先。
我們前面說過,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科學數(shù)據能夠證明手機輻射對人體有害,然而輻射能少吸收一些就盡量的少一些,至少我們還能求個心理安慰。我們無法一下子就杜絕掉對于輻射的“妖魔化”,如果真的看重輻射量表現(xiàn)的話,那么選擇一款SAR值低的手機去吧,但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高端機的輻射就一定小,圖省事的話,那么選擇moto z 2018好了,至少它有著絕對領先的SAR表現(xià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