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|必讀|視頻|專訪|運營|制造|監(jiān)管|芯片|物聯(lián)網|量子|低空經濟|智能汽車|特約記者
手機|互聯(lián)網|IT|5G|光通信|人工智能|云計算|大數據|報告|智慧城市|移動互聯(lián)網|會展
首頁 >> 6G >> 正文

6G與AI開啟沉浸式通信新時代

2025年8月1日 16:06  CCTIME飛象網  作 者:Hwee-Yng Yeo

作者:是德科技6G解決方案負責人Hwee-Yng Yeo

關于6G賦能的沉浸式通信在遠程醫(yī)療、娛樂、培訓等領域的潛力,已有很多探討。這一無線感知通信的新時代將由AI驅動,但6G、AI與感知技術將如何實現(xiàn)數字、人類與現(xiàn)實世界之間的無縫銜接?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。

有知覺能力的機器人并非一個新概念,早在1992年,它們就以《星際迷航》中的Exocomps形象進入大眾視野。這些服務型機器人能在危險環(huán)境中進行維修,其AI隨時間推移逐漸具備知覺。三十年后的今天,這已不再是科幻情節(jié),而是現(xiàn)實——自主機器人已在礦業(yè)、農業(yè)、安保及遠程醫(yī)療等眾多領域落地部署。

隨著數字、人類和現(xiàn)實世界日益融合,AI與下一代6G通信技術將在實現(xiàn)擴展現(xiàn)實、觸覺通信和全息通信方面發(fā)揮關鍵作用(見圖1)。

圖1:6G正在演進,整合數字、人類和現(xiàn)實世界,為沉浸式通信開辟新應用場景。(圖片來源:AI和6G的融合

從5G躍升至6G,奏響通信新強音

目前,5G專網已通過混合現(xiàn)實應用為外科醫(yī)生提供支持。軟件將患者的CT或MRI掃描結果(如腫瘤或血管阻塞)轉換為詳細的3D全息圖,這些全息圖可放大、縮小、靈活移動,甚至直接疊加在患者身上。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外科醫(yī)生更精準地規(guī)劃手術流程,可能縮短麻醉后恢復時間,并助力患者康復。

圖2:先進的5G/6G無線通信正在變革醫(yī)療行業(yè),低延遲和高帶寬的數據傳輸時間為手術流程提供關鍵的高保真信息。

5G還被用于為應急響應人員開展沉浸式模擬訓練,從警察應對武裝嫌疑人沖突,到配備5G連接的救護車讓急救人員(paramedic)能和遠程臨床醫(yī)生聯(lián)系上,而后者可在救護車送醫(yī)途中指導急救人員進行搶救操作。2024年,關于遠程手術(telesurgery)的報道也開始引起關注,外科醫(yī)生與患者相隔數千公里,通過5G網絡實現(xiàn)連接。

盡管5G技術已能支持部分此類新型體驗,但研究人員正推動6G和AI領域的研究,以克服5G存在的一些局限性:

1.超低時延與高可靠性,支持實時觸覺反饋與擴展現(xiàn)實(XR)

6G旨在實現(xiàn)亞毫秒級時延和近乎完美的可靠性,從而支持實時觸覺反饋、遠程觸覺體驗以及逼真的擴展現(xiàn)實交互。AI可進一步動態(tài)優(yōu)化網絡性能,確保在變化的條件下維持服務質量。盡管無線電接入網絡(RAN)和多接入邊緣計算(MEC)正推動5G時延向1毫秒目標邁進,但當前5G實施的時延通常在1至10毫秒之間。觸覺物聯(lián)網和自主機器人技術的開發(fā)者正借助6G力圖實現(xiàn)超低時延,以消除5G時延導致的抖動和掉幀問題,從而提升用戶體驗。6G的超低時延將能支持以毫米級精度追蹤細微動作,并能將此類動作數據與觸覺系統(tǒng)共享,從而實現(xiàn)更靈敏、更精細的沉浸式體驗(見圖3)。

未來6G網絡中的AI將通過預測用戶意圖、優(yōu)化信號路由及借助邊緣計算降低時延,助力實現(xiàn)反應超靈敏的觸覺反饋。機器學習模型研究表明,通過動態(tài)調整觸覺數據的壓縮與編碼,可確保實時、高保真的觸覺感知。

圖3:恰到好處的力度,在恰當的時間,恰當的位置,或許還帶著精準的36.9°C的溫度。通過6G和AI驅動的觸覺技術模擬人類的觸感。

2.大帶寬支持多感官媒體

近年來,多感官媒體(mulsemedia)一詞日益受到關注。隨著沉浸式通信超越單純提升數字世界中的聽覺、視覺和觸覺體驗,氣味和味道數字化成為新方向。想象一下,當用戶在元宇宙中醒來,微風輕拂,在按需提供香氛服務的支持下,家中彌漫著咖啡與新鮮面包的香氣,也無需擔心攝入多余的卡路里。

實現(xiàn)多感官輸入的實時同步對沉浸式體驗至關重要。觸覺應用需要超過1 kHz的刷新率(即每毫秒刷新一次)以實現(xiàn)實時觸覺反饋。盡管5G支持此類刷新率,但要在多用戶環(huán)境和不同網絡條件下持續(xù)保持這一性能仍是一項挑戰(zhàn)

當前B5G的研究正推動太赫茲(THz)頻率和大帶寬技術的應用,以支持多感官數據(包括空間音頻、氣味和觸覺),而AI可實時對這些數據流進行壓縮、重建和個性化,從而打造感官體驗豐富的虛擬環(huán)境。行業(yè)需要新的研究測試平臺來驗證6G與AI的融合,以克服當前5G和B5G面臨的諸多挑戰(zhàn)。這些挑戰(zhàn)包括受多感官數據大帶寬需求驅動的有限數據速率、時延限制和能效與頻譜利用率低下,以及機器學習需要處理和學習大量感官輸入以優(yōu)化觸覺響應的需求。

此外,AI可有效支持6G多感官應用中的缺失數據補全。先進AI技術(尤其是生成式AI和機器學習)可用于估計或合成缺失數據點,提升6G網絡中多感官數據處理的穩(wěn)健性和準確性。

3.情境感知與智能通信

在科學與知覺交匯的未來時代,6G下的AI將實現(xiàn)情境感知、自適應通信系統(tǒng)——支撐安卓機器人包背后的網絡與算法可以理解人類用戶的意圖、情感及環(huán)境。在另一個并非遙不可及的場景中,想象一下穿上配備10萬個傳感器并集成觸覺技術的全息夾克。這種實時全息投影可以跨越時空阻隔,讓遠在異國工作的父親能夠“擁抱”并感知他剛剛誕生的孩子的全息數字孿生,或者讓身處遠方的家屬與臨終親人作最后的告別。

當前,5G技術對內容仍基本保持“不可知”狀態(tài),且邊緣側缺乏深度AI集成。因此,其無法根據人類用戶上下文動態(tài)調整體驗質量,導致復雜沉浸式場景下的性能表現(xiàn)欠佳。在全息通信等沉浸式通信場景中,除高帶寬和數據負載能力外,0.1毫秒的超低時延及定位精度至關重要(見表1)。當前5G advanced的最佳定位精度為0.3米,而6G則為1厘米。實現(xiàn)毫米級精度對空間敏感的機器人化和全息應用(如遠程手術)至關重要。

創(chuàng)建全息數字孿生需要實時映射、預測人類世界實體狀態(tài),并再現(xiàn)三維空間信息。AI將在基于集成感知與通信(ISAC)技術生成的全息數字孿生智能層中發(fā)揮關鍵作用。AI將實現(xiàn)數據融合、超分辨率及預測建模。

AI的深度學習能力將驅動多種模型,從基于transformer的網絡,到卷積神經網絡(CNN)及圖卷積網絡(GCN),從海量傳感器數據中提取洞察。這將實現(xiàn)多節(jié)點傳感數據(如點云和無線電回波)的處理與集成,提升環(huán)境模型分辨率并填補數據空白。該層還執(zhí)行語義壓縮和聯(lián)邦學習,以高效傳輸并持續(xù)優(yōu)化全息模型,實現(xiàn)現(xiàn)實世界的高精度實時數字副本

KPI parameter

5G (Current)

6G (Projected)

Latency

Typical: 10–20 ms
Target: ~1 ms

Target: <0.1 ms

Indoor positioning accuracy

0.5 – 1 m (ultra-wideband / mmWave)

1 – 10 cm; sub-cm possible

Best case accuracy

~30 cm

<1 cm (THz + AI + RIS)

Frequency bands used

Sub-6 GHz, mmWave (~28 GHz)

mmWave + Terahertz (100–1000 GHz)

Positioning technologies

Time of arrival, angle of arrival,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, beamforming

ISAC, AI sensor fusion

Line-of-sight requirement

Often required

Not strictly required (RIS-enabled)

AI involvement

Minimal

Core to real-time sensing & fusion

Use of reflectometry

Limited

Key method for localization

Reconfigurable surfaces

Not utilized

Crucial (RIS / metasurfaces)

Primary applications

Vehicle tracking, AR / VR

Robotics, XR / Metaverse, healthcare

表1:5G和6G對比:時延與定位精度對比

面向互聯(lián)世界的關鍵6G使能技術

盡管6G與AI有望大幅提升沉浸式通信能力,但它們背后的使能技術帶來了新的挑戰(zhàn)。例如,先進感知通信基于反射測量技術,而大多數傳統(tǒng)無線通信則采用前向通信。

在6G網絡中,反射測量與超表面技術的集成是實現(xiàn)先進感知和沉浸式通信的關鍵。反射測量通過分析反射的電磁信號來檢測和表征環(huán)境。在6G中,它用于環(huán)境感知、物體定位和運動檢測,甚至是在非視域(NLoS)條件下。使用工程二維材料的可編程超表面可動態(tài)操控電磁信號——調整相位、方向和幅度——以增強信號覆蓋、實現(xiàn)精準定位并支持NLoS感知。

與AI集成后,反射測量技術與超表面可實現(xiàn)波傳播的實時適應,從而提供高分辨率環(huán)境感知,通過緊密耦合感知與數據傳輸,實現(xiàn)逼真的沉浸式通信。

6G沉浸式通信的各種技術和概念背后,針對理想頻段的研究正引發(fā)關注,研究者稱之為“6G的適宜頻譜”(Goldilocks Spectrum for 6G)——即7.125 GHz至24.25 GHz的FR3頻段。

對FR3頻段的研究表明,該頻譜保持合理的傳播特性,提供適中的傳播損耗,可利用現(xiàn)有無線基礎設施實現(xiàn)廣泛的城市和郊區(qū)覆蓋。其窄角度覆蓋為精準感知和物體檢測帶來優(yōu)勢。即便研發(fā)工作正努力滿足新興的6G標準,FR3信道建模與仿真在開發(fā)6G原型機中仍然非常重要。

根據無線通信標準組織3GPP,Release 19中的兩項研究為ISAC信道建模與FR3信道建模建立了直接關聯(lián),為后續(xù)技術研究和規(guī)范制定工作奠定了必要基礎。6G FR3系統(tǒng)和設備的模擬、仿真與測試是開啟未來時代的關鍵一步。在該時代,沉浸式通信將實現(xiàn)數字、人類和現(xiàn)實世界的全方位融合。

如圖4所示,全球研究人員正在探索眾多其他6G技術驅動因素,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具體6G應用場景推向市場。盡管質疑者認為全息通信等能力僅存在于電影特效中,但回想2010年首次通過Facetime實現(xiàn)的視頻通話——短短15年內,無線通信技術已跨越時空限制,使視頻通話變得無處不在且價格實惠。

圖4:6G背后的技術驅動力

6G的研發(fā)不僅是技術突破,更是為未來互聯(lián)世界構建智能、響應迅速且負責任的基礎的契機。

編 輯:魏德齡
飛象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
1.本網刊載內容,凡注明來源為“飛象網”和“飛象原創(chuàng)”皆屬飛象網版權所有,未經允許禁止轉載、摘編及鏡像,違者必究。對于經過授權可以轉載,請必須保持轉載文章、圖像、音視頻的完整性,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和飛象網來源。
2.凡注明“來源:XXXX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在于傳播更多行業(yè)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.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相關作品刊發(fā)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處理。
本站聯(lián)系電話為86-010-87765777,郵件后綴為cctime.com,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(lián)系方式,進行的“內容核實”、“商務聯(lián)系”等行為,均不能代表本站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推薦新聞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人物
中國電信柯瑞文: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
精彩視頻
2025WAIC|探館中國電信展臺 AI全景圖 滿滿“科技范兒”
中國電信總經理劉桂清:星辰智惠,共治共享,賦能產業(yè)變革新未來
中國電信柯瑞文:打造全方位人工智能動態(tài)防護體系,構建共創(chuàng)、共治、共享的產業(yè)生態(tài)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:才藝比拼、技能比武!機器人“大顯身手”
精彩專題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
2025中國聯(lián)通合作伙伴大會
2025 MWC 上海
2025工業(yè)互聯(lián)網大會
關于我們 | 廣告報價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隱私聲明 | 本站地圖
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© 2007-2024 By CCTIME.COM
京ICP備08004280號-1  電信與信息服務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
公司名稱: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
未經書面許可,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、鏡像